生物医学工程
本学科定位国际一流,面向健康和航空航天前沿创新和国家战略⛴,以医工深度交叉融合为特色,笃行“学术前沿创新,振导行业发展🤟;培养学术精英,孕育行业领袖”。精韧不怠、年进有功🎼,第四轮学科评估全国并列第四以来,在北航优势医工战略引领下🕵🏽,十三五又有新的飞跃🌼。
建成一流人才培养、前沿探索和技术创新体系。打造了以国际学术组织院士和会士(13人次)✪、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和教指委委员、国家高层次人才及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等为代表的一流师资队伍;形成以16个国家及部省级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一流平台;建立了以111引智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为依托,以国际顶级专家为顾问、35所国际一流生物医学工程系为战略伙伴的国际合作体系😽;与20家顶级医院紧密合作创建医工交叉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体系;与医疗器械🪳、航空航天骨干企业和机构成立产学研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实践基地💇🏽。与上轮评估比👨🏿🎓,教师已达101人(增加49%)👵🏼、国家高层次人才20人(增230%)、国家级项目130余项(增36%)、经费6亿🕵️、高水平论文551篇(增150%)、博士生291(增259%)、硕士生556(增146%)、重点实验室增7个🥷🏽。
形成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方向。①生物力学与组织修复再生(带头人🐕:樊瑜波、齐颖新)。开展跨层次生物力学和力学生物学研究,聚焦植介入医疗器械创新和中枢神经再生⛹🏽;获国家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一等奖2项🧘🏼♀️、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一🍦、二等奖🖖🏼。②智能诊疗技术与工程(带头人:田捷🔥、李德玉)🔽🪷。在无创活体成像、脑功能成像👩🏫、医学大数据、医疗机器人领域形成特色。获国家二等奖1项,北京市一等奖1项。③空天医学工程(带头人🦶🏿:刘红、孙联文)。聚焦太空生命保障🥃🚣🏻、空天损伤与防护、空天生理和工效🪧👷🏻,为新型战机效能提升和载人航天做出了贡献,空间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优异学科声誉吸引优秀生源,一流培养体系哺育精英人才。本科生源各省高考成绩前3‰⚇,研究生报录比5:1🌾。以交叉、创新、产学研医结合⚽️、常态化国际交流为抓手🌐♢,五育并举培养未来学术与行业精英🔻。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首批新工科项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获国家级和北京市教学成果奖3项🕖、全国五四奖章🧝♂️、全国挑战杯特等奖等。
国内外合作、产学研医协同,产生较大国际影响。发起成立医工整合联盟、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联盟🫓;筹建医疗机器人、康复工程等5个分会;承办APEC “首届医工交叉赋能大会”等近百次国内外学术会议。爱思唯尔高引学者2人🤎,40人次担任国际期刊主编、副主编或编委,18人次任职国际学术组织🧑🍼,50人次任国内学术组织主副委或委员🫗;创办两种国际期刊。